遵义会议永放光辉
王晓光
遵义这座城市,因遵义会议而举世瞩目;
遵义这座城市,因遵义会议而彪炳史册。
80年前,在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危难关头,在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考验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成为这万里征程中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毛泽东领导地位在这里确定,毛泽东思想指导全党在这里开始,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里形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这里确立,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在这里启航。
中央红军在遵义转战三个月之久,足迹遍布遵义。他们带领人民群众创建黔北苏区根据地,与国民党反动派殊死斗争,进行了强渡乌江、鏖战娄山、二占遵义、四渡赤水等战役,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遵义会议期间,在党和红军的宣传发动下,短短10多天时间,就有4000多名遵义儿女义无反顾参加红军,广大群众积极支援红军,筹粮筹款、护理伤病员,给红军带路,帮助红军开路架桥,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
回首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遵义会议给党和人民留下了宝贵而深厚的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的精神。这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典范。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认识中国,……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干预下,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特点规律,让党的路线回到正确轨道上来的伟大转折点。无论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还是谋划红军下一步军事行动,以及对犯错误同志的批评和对被错误处理同志的重新起用,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全党只有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党的革命和事业才会取得胜利;什么时候违背了这条原则,就会遭受挫折。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坚持用信念和真理战胜艰难险阻的成功典范。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万里长征从瑞金一路走来,党和红军经历了各种超乎想象的磨难,特别是经过湘江战役到达遵义前夕,红军从长征初期的8.6万人锐减到不足3万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敌军围追,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生存环境十分险恶,随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在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从党的领导人到普通战士,没有丝毫动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没有丝毫动摇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没有丝毫动摇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认真总结失败教训,积极寻找正确道路,成功召开了遵义会议。正是这种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永远跟着党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真理追求,才使我们党凝聚成势不可挡的铁流勇往直前。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坚持用民主团结作出正确决策、走向胜利的成功典范。这次会议根据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集体讨论和决定党的重大事务,取消了“左”倾错误领导人的指挥权。会上大家充分发表意见,虽有尖锐的交锋但没有人身攻击,虽有严厉的批评但没有以势压人。这是一次真正体现民主集中的会议,充分表明我们党即使在幼年时期,仍然坚定奉行民主集中、紧密团结的精神,无愧于以马克思主义革命原则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党。1942年,毛泽东把遵义会议体现的民主和团结运用到延安整风运动中,提炼为“团结—批评—团结”方法,并作为我们党开展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固定下来。遵义会议是“顾全大局,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妥善处理党内矛盾”的生动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军的鲜血染红了遵义,为遵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薪火相传,一直激励着遵义人民始终自觉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始终自觉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步履铿锵,自信执着。
(作者为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15日 15 版)